中國古代以家族觀念為重,形成了以家庭、家族為背景的婚姻習俗。當孩子長大成人后,要成家立業、傳宗接代。由父母做主為子女完成人生大事,這是中國婚禮習俗的一大特色。
在婚禮習俗中,還有許多程序和儀式體現了中國婚俗的“禮儀”的特點
在中國的傳統婚嫁禮俗中,婚聘程序有六禮,第一禮就是納采,即俗稱的“說媒”、“提親”。傳統的宗親禮法中,青年男女的婚姻是父母包辦的。到當婚當嫁的時候,男家便派媒人向物色好的門戶提親。
提親所帶的禮品一般用雁。雁是候鳥,冬返夏往,來去有時,以此表示兒女已是談婚論嫁之時,這個儀式也稱作“奠雁”。后來提親的禮品大大豐富了,如漢代的合歡、鴛鴦等等。民俗中將禮品分為四類,一類表吉祥,送羊代“祥”,送鹿代“?”。第二類是夫妻好合的吉祥物,如鳳凰的合羽、鴛鴦的合鳴。第三類是象征夫婦關系的,如以雁候陰陽喻妻從夫,以蒲葦喻婦女的柔順等等。第四類是表示一般德性的,如烏鴉反哺、孝順等等。
女家收下了禮物,接下來就是問名,或叫納吉。男家請媒人持帖去問女方的姓名及其年庚八字,用來占卜吉兇,相當于后世的“請八字”。有的地方,問名后互換“草帖子”,無論古禮還是以后的民間習俗,擇偶考慮的不僅是命相,問名還包括問清女子為誰所生,是親生還是收養,是正室還是繼室所生,等等。
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不僅僅是以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為依據,更要通過“天神之光”來考察雙方締結婚姻的可能性,這種考察過程主要是通過“批八字”、算命相來進行。如果當事人命相好,婚事就進行,不好就免談。有的則是把對方的“八字”供在廳堂神佛前放三天,如果在這三天期間,男女雙方家中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事故,便認為是大吉之兆,這門婚事就可以繼續談下去,也就是開始談論聘金和嫁妝等。
男女雙方合婚后,男家送聘禮給女家,也就是古禮中的納征,民間稱為下彩禮,只有這項儀式后男家才可娶女方過來。送聘禮的時間,一般定于新娘正式過門前一天。
同時,男女兩家互送婚書,男送女家叫乾書,女送男家叫坤書。這時男女兩家都要宴請親友,表示兩家已結秦晉之好。對于聘禮,女方接受后,取出其中一部分聘禮,另外再加上12種禮物送還男方為答禮。然后,再由女家向男家獻茶,男家接受女家的酒宴款待。男家要給每桌酒席奉銀錢謝禮。
假如女家要陪送巨額嫁妝,就取出聘禮的一小部分作為回禮;反之,則女方客氣地收下男方一小部分聘禮,大部分都以謝禮的名義還給男方。(請關注公眾號:情調小曲 謝謝!)
以上就是【看完后我驚呆了!越早知道越好(中國古代婚俗禮儀)古代婚姻禮俗包括哪些方面-中國古代的婚姻禮俗】的全部內容。


評論